您当前的位置:莱迪时尚网资讯正文

刘备为何要冒着风险掩护百姓逃跑?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2018-02-12 18:56:40  阅读:1282+ 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苗侨伟
刘皇叔在早年间是个屡战屡败的将军,不管他投奔谁,都一败涂地。但是不难发现刘备不管怎么跑,都要带着老百姓。结果导致部队行进缓慢,很容易被追上,无论诸葛亮怎么劝都不听,这是为什么呢?

曹操南征荆州,正好赶上刺史刘表死了,继位的刘琮投降了曹操。刘备这时候驻扎在樊城,刘琮没有告诉刘备投降一事,曹操已经很快来到了。等到知道了刘琮投降,刘备就带着樊城民众离开了。经过襄阳的时候,诸葛亮劝说刘备进攻刘琮,这样就可以占有荆州。刘备不忍心这样做。这样一来,刘琮的属员和襄阳又有一些人跟着刘备走,等到了当阳,人数已经达到了十万之多。这样的行军速度非常慢,每天只能行走十余里。诸葛亮为此忧心忡忡,说:“应该赶快行军保住江陵,现在虽然拥有众多人口,但披甲者少,如果曹操的兵来到跟前,用什么办法抵抗他?”刘备以人口是根本,不忍心抛弃为理由,继续带着民众南行。曹操认为,江陵城里的军用物资一定很充实,刘备先占领,整个荆州肯定就会很难占领,于是轻装赶到襄阳。到了襄阳,听说刘备已经过去了,曹操便率领五千精锐骑兵,一天一夜行军三百里,终于在当阳的长坂坡赶上了刘备。

  刘备在长坂坡大败,不但丢失了这些民众,军队也损失惨重,成建制的部队大概只剩下关羽的船队了,这还是事前安排走的。

  荆州对于刘备的重要不言而喻,没有了他就没有了立足之地。有句话叫做兵贵神速,用周瑜的话说,刘备是天下枭雄,难道他不知道时间对于他抢占江陵有多么宝贵吗?带着这么多人慢腾腾的走,什么时候能够到达江陵?那么,刘备为什么要带着这十万民众南撤呢?

  三国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,起因是汉末爆发的黄巾起义,有很多诸侯也都是成名于镇压黄巾军,像曹操、刘备、孙坚等等。这种反抗与镇压长时间造成的结果是,人口大量的消失。三国初期的诸侯混战,伴随着烧杀抢掠和人为屠城,这种人口急剧消失的状况丝毫没有改变,以至于三国都有军队屯田的记录。《三国志》注引魏书记载: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,给了他十个郡的封地,曹操只接受魏郡一个郡。许攸给曹操上书说,现在魏国虽然名义上有十个郡,还不如过去封给鲁王的一个曲阜人口多。曹操在建安八年(公元203)颁布过一个《修学令》,规定:“县满五百户置校官,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。”这说明什么呢?说明还有不满五百户的县。同时还表明,不但人口少,还极不均匀。

  战乱造成的另一个恶果是人口的恶性迁徙。如初平三年(公元192),王允、吕布等设计杀死了董卓,由于没有安抚董卓手下的将领,董卓旧部李傕等人合围长安城,反攻吕布。吕布兵败逃走,王允被杀。李傕等人抢掠长安城,“长安老少,杀之悉尽,死者狼藉。”赶走了吕布,这些人又相互攻杀起来。当时,长安周边的三辅之地还有十万户,由于他们相互纵兵抢掠,攻城掠镇,两年内几乎已经没有人了。造成这种状况有两个原因,一是没有吃的,人都逃走了;二是留下来的也饿死了。像这种情况绝不仅仅是长安一地。汉献帝被李傕等人追赶着逃回洛阳,由于走的时候被董卓放了一把火,来到原来的宫殿,仍然还是断垣残壁,既没有吃的,也没有住的,百官们只能住在野草之中,原来的皇宫竟然荒凉到这种地步!正因为如此,曹操要迁都许县,汉献帝和百官竟然没有一人提出异议。

  占领一个地方要有人,有人耕种,这样才可以扩大赋税,有了人才可以扩大军队,因此,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还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。比如稍后的建安十八年(公元213),曹操想迁徙江滨郡县的人口,征求扬州别驾蒋济的意见,蒋济认为不可,曹操执意要行,结果是十几万民众都跑到江南去了。蒋济在劝谏曹操时,还提到过官渡之战前,曹操曾经迁徙过燕县、白马等地的人口。后来曹操和蒋济再议论此事,蒋济说,不迁徙就会“失去那些人民”,可见,如果得不到土地,得到人口也是不错的选择。

  刘备带着这十几万人,实际上就是为了得到这些人。或者说,这也是一种迁徙人口的行为。所以《三国志》在此用了一个“将”字。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是,曹操进攻荆州,刘备驻守樊城,刘琮投降了曹操,刘备得到这个消息,曹操已经到达宛城。就这样,刘备带着樊城的民众向南撤走,一边走,一边不断有新的民众加入,等到了当阳,已经有十几万人。

  问题在于,这些人为什么要跟着刘备走?

  有人可能要说,曹操有屠城行为,这些人可能害怕曹操来了要屠城。这种情况是可能有的,因为毕竟曹操有过这种劣迹。但问题在于,民众能先于刘备知道刘琮投降、曹操要来了吗?刘琮投降,这樊城已经是曹操的了,他还有必要对一个已经属于自己的城池全部屠杀吗?后面的事情是,曹操在当阳追上了这些人,“大获其人众辎重”,而并没有杀害!不久之后曹仁守樊城,关羽水淹七军,擒获大将于禁,樊城仍然没有易手,为什么?就是樊城仍然有民众在。这说明,樊城的这些民众大部分已经回去了。

  人们说到曹操和刘备,往往拿着这件事作比较,说曹操残忍,就说曹操徐州屠城;说刘备仁义,就说有十万民众自觉跟随。本文不否定这些都是事实,但刘备的仁义不表现在这件事情上,至少他开始的目的并不在此。否则,有两件事是难以自圆其说的。一是,刘备驻军樊城不假,但樊城有刘表任命的地方官员,刘备要走自己走就是了,百姓是怎么知道的?二是,刘备说过,他不忍心抛弃百姓自己离去。但在当阳的长坂坡被曹操追上时,他只带着诸葛亮、张飞等数十骑逃跑了,这时候他的仁义哪儿去了?所以说,刘备开始的目的,或者说刘备“将众”南下,就是为了自己“济大事”。

  但民众为什么愿意跟随着刘备走呢?这就是刘备比曹操、刘表等人更仁义的地方。刘备在这件事的初衷上不一定表现的多么仁义,但刘备在荆州的所作所为却很得人心。曹操打败袁绍以后,自己率兵向南攻打刘备。刘备遣使者联络刘表,想前来依附,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,给了他最高的礼节待遇。刘表还给刘备增加了军队,让他驻守在新野。刘备懂得,无论是什么时候,人都是根本,因此,他一定是像在刘璋手下那样,“厚树恩德,以收众心”,这就使得荆州豪杰归刘备者“日益多”。这也因此引起了刘表的疑心,暗暗地防备着他。这才是刘备的仁义之处,也才是民众愿意跟随他走的原因所在。当然了,领着这么大群人,每天只走十几里,知道走得慢还继续带着,在那个年代也是很少有人能做得到的,刘备能做到这一点,也是很不错了。

  总体上评价刘备,可以算作是仁义之主。在那个时代,能够认识到以人为本,并“厚树恩德”,却也是难能可贵。就这一点,三国诸侯还真的难有人和他相比。但事物的复杂性并不仅仅表现为非黑即白,是刘备要带着人走,他要给曹操留下一片空白之地,只不过,人们愿意跟着刘备走罢了